你又不是魚,你怎麼知道他快不快樂?

這次我想聊聊我對熱情的見解
人生指南
更新: | 發行:
Photo by Chelsea Bradley:

Photo by Chelsea Bradley: Source:

我們先來的簡單的測驗,放心,這邊不會留下你任何的個人紀錄。

如果讓你選擇下面三種魚類,你想當哪一個?請選擇最能表達你自己狀態的魚類。

  1. 金魚
  2. 海豚
  3. 鮭魚

好,不論你是選了哪一個?都沒有正確答案,但這正是我今天想要講的概念,也是這幾年我開始逐漸累積起來的想法。

在我的大學時期,賈伯斯尚在人世,智慧型手機和社交網路才剛要成為下一坡的金流來源。而我當然不是什麼引領潮流之人,根本不清楚手機會變成以後主要的開發核心。

倒是當年看到網頁技術不斷的更新,對於新穎技術的到來,同時懷抱著恐懼和興奮之情。令我恐懼的事情,是不斷墊高的學習成本,以及專業化的訴求;而令人興奮的則是對於工程上的喜好,追求更快速、更好用、更實用,即便我不認為科技快速進步一定都是好處,但我依然被如此氛圍感染,希望科技能夠帶來更多思考上的進步。

隨著這份潮流之中,我確實有些著迷於賈伯斯的光環,喜歡他對於自己愛好的堅持,以及傳遍網路的大學演講,在台灣的雜誌掀起了對於「熱情」地吹捧與熱潮,以及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的座右銘——

「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。」(Stay hungry. Stay foolish.)-賈伯斯

我確實認為這句話非常有道理,也認為人生應該就是要追求喜歡的事物,至少我認為學習事物,滿足好奇心是我這輩子應該都會做的事情。

但這卻迎來一個難題,賈伯斯演講內容所說的熱情是什麼?是個可以不斷堅持下去的喜好?還是找到符合內心自己的志向?而且就算真的找到志向,對總是飄忽不定,總想嘗試新鮮東西的個人性格,到時候熱情又轉彎怎麼辦?

懷抱著對熱情的疑惑,從工程師的工作,轉換到更能夠實質接觸,充滿著人與人的門市工作。每一份工作的過程,都是依循著自己當初對於音樂的喜好,以及想要更實際與人接觸而所做出的選擇。每份新的工作,也確實都充滿著對於不同挑戰的興奮感與不熟悉而產生的焦慮感,可是對於熱情疑惑,依然在心中沒有散去,畢竟依循著這些路徑選擇下去,我應該會找到個自己的目標才是吧?

印象應該是在2018年,由暢銷作家卡爾‧紐波特(Cal Newport)撰寫的《深度職場力》,描述了對熱情追求的誤解,並提出一套新的看法,認為我們是藉由不斷的練習,發現這份工作上細節的差異,從初期萬事不精的挫敗感,逐漸變成喜歡挑戰的過程,熱情才逐漸被培育出來。

換句話說,能夠讓我們真的喜歡上工作,並不是因為我們有了熱情,而是因為這個過程有人稱讚你,給予社會支持;或是你從細微之處,發現差異,並進一步完善的成就感。整個過程都充滿著對同一件事物的摸索與探索,而隨著越來越精通,感受到內心源源不絕的滿足感與快樂感。

對於熱情有新的見解下,我重新審視了整個職涯的過程,從一開始較無成就感的工程師工作、一整年的餐廳學習人與人的面對、吉他店面對不同職涯選擇的嚮往,最後來到前途未明的桌遊店面新工作。我逐漸發現隨著工作的年份增加,我越來越在意一些能夠做得更好的細節,窺見一些能夠讓別人在店面獲得快樂的竅門。越是做得得心應手,越是容易感到滿足與快樂。

這樣說來,似乎印證了《深度職場力》的論述,我們越是工作,我們就越愛我們的工作,成為我們追尋熱情的道標。

當然,如果追尋熱情的故事僅僅停在此處,那我應該繼續在桌遊店面工作才對,或著至少是從事桌遊相關產業的工作。然而長期執業,也讓我得知該產業中並不怎麼感興趣的事情,例如遊戲販售、玩家熱情與店面經營方向有落差,以及我尚未想到方法可以提高門市收益的方式。

更重要的是,我逐漸發現我更感興趣的事情,是如何讓人們玩耍中獲得快樂、對於舊朋友有新的認識,或著更重要的,是發現自己原來是可以樂於接受挑戰,讓自己變得更好。這些玩家從遊戲中的頓悟時刻,成為我更加關注的事情。

而這件事情也逐漸與桌遊店面的商業模式背道而馳,經過一陣子的思考,加上我自己認為桌遊已經從前期的爆發期,逐漸轉往傳統商業模式的穩定階段。種種因素都讓我想從事新的事物,更有挑戰的事物。

說實話,我對於未來的職業選擇,短期是再度成為工程師,挑戰科技新事物,並在商業中尋求新的見解。但就一輩子而言,我想要挑戰的事情,可能是「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。」

這是一段古人莊子與惠子對於魚在水中游泳,究竟快不快樂的辯論,莊子最後和惠子說:「我知之濠上也。」意思就是我們從旁觀察,就可以知道魚究竟快不快樂。

如一開始問你的問題,不論你選擇了哪種魚,我可能都不知道你是否真的快樂。但如果可以,我想找出一份可讓大家了解自己,讓我有機會從旁看見你們的快樂。

至於,這條路會有多痛苦,或是過不了多久再度轉往其他方向,且讓我慢慢嘗試,終究會知道答案。畢竟我已經從十多年職涯,逐漸了解面對困難,我應該遵循的法則,也是我開始想繼續記錄,寫下部落格的動力之一。

「先做,再思考」(Act first, think second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