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疑問,不如放棄

我的2024閱讀策略指南
人生指南
更新: | 發行:
Photo by Atharva Tulsi on Unsplash

Taken by the railroad near my High school during a cloudy after the first day of snow. It was a moody and dark scene set by the dead trees and shrubs.

Photo by Atharva Tulsi on Unsplash Taken by the railroad near my High school during a cloudy after the first day of snow. It was a moody and dark scene set by the dead trees and shrubs. Source:

前天盤點2023年的閱讀書籍,發現我總共讀完19本書。一方面覺得自己怎麼可以閱讀這麼多,讓自己有一絲絲成就感湧上心頭。而另外一方面,是我下半年在閱讀一些書籍後,我遇到了困境。

大致上來說,我對於獲得新的概念、想法,通常是來者不拒的。這是我一直保持閱讀習慣的因素。 由於去年我開始需要加強英文的能力,我選擇書籍的目標,從想要知道「新知識」轉變成「新知識」加上「語文學習」。這在一開始的時候,非常的成功,從年底玩英文遊戲可以順暢地唸完劇本,就知道這段語文學習絕對功不可沒。

可是,下半年的時間,我卻開始感到讀書好無趣、沒有動力完成。我一開始並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,只是感覺到學習新的知識,並沒有如過往般興奮。

直到後來我轉變了閱讀策略,我開始選擇回到中文書籍,而選書的目標也轉換成更有目標性,選擇以解決我生活目前遇到的困境為主的相關書籍。而那股豁然開朗的興奮之情就再次回到我的心底了。

我仔細檢討之後,發現可能的問題來源有兩個。

第一,因為英文的閱讀速度較中文慢,進一步造成資訊吸收過慢而變得乏味。

第二,我選擇的英文書籍,大部分都在不斷論證作者理論的正確性與必然性。這算英文書籍常有的特色。然而書中還是有不少部分,是作者自己沒有足夠實驗,而是作者自己的推論,或是沒有確定性結果的答辯。這造成吸收完資訊,要轉變成知識的困難,以及對生活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實質性的幫助。 盤點過後,也讓我今年剛開始的閱讀計畫產生了改變。

我目前的閱讀計畫,一樣是每天閱讀。但遇到新書時,我會先聚焦在自己的疑惑,這些疑惑通常是有時效性的,如果疑惑沒有辦法被解決,或是書裡並沒有更進一步提供扎實的事實基礎,就可以先在自己的筆記寫上一些註解,未來還有更進一步的疑問再回來,先改讀下一本書。

這樣的策略帶來的好處是,有時候不同作者的推論是會互相打架的,而在自己大腦思考的有限空間裡,反而可以更快的比對,找出對自己有用的觀點。

畢竟,我覺得閱讀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單純為了閱讀而已。

不過還是得說,閱讀經典書籍並不推薦上述的閱讀模式,例如目前在讀的《易經》,就採用每天摸索一小點章節,覺得有意思的概念先記著,等著未來再去面對它。

經典書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,內容是沒有被時代所捨棄的概念,它能夠超越時空不斷被閱讀,是因為它想解決的不是這一、兩年的事情,而是人性、超越時空的法則被留存下來,有可能是至今依然有效的法則。

也因此,我改動了閱讀策略。將對生活的疑慮,尋找短期可以解決的方法,找到匹配目標的相關書籍。以及長期可能不變的道理,藉由經典類型的書籍,不斷吸收到自己的思考方式之中。

而如果真的讀了一點點,就覺得這本書不知道哪裡可以用。不要FOMO ,丟掉它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