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工具,不是標籤

重新看待MBTI
雜記
更新: | 發行:

Source:

最近在跟老闆娘閒聊公事時,她突然問我:「你的 MBTI 裡是不是有 J 啊?」

我直覺說:「沒有欸,我是 P。」

她接著說:「那我想你可能是在不同的時候,就是會測出不同結果的人。」

心裡稍微估嚷了一下,想想還是不要急著回應好了。

只是最近看到Youtuber 在採訪MBTI的心理專家,讓我終於忍不住打這篇了。

說實在的,我滿喜歡MBTI這項工具的,而且我自己也很喜歡星座、易經占卜等等工具。但熟悉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之前,我也和多數人一樣會幻想,是不是使用這樣的工具,我就可以知道我將來可以去哪裡呢?讓別人了解我?或著更多的是找到自己的歸屬感?

舉裡來說:我的MBTI測驗結果是INFP,我在年輕時候測得這項結果,以為這樣是不是未來就可以當老師了?但是我覺得老師好辛苦,而且我覺得和小孩子相處不輕鬆,家長更可能是職涯上的混亂根源。

再來是,我唸的是電子工程領域,將來如果真的當老師比較適合,那是不是該唸到碩、博士,才有機會到大學執教。可是教授們的生活方式,我看起來也不大喜歡,這樣的測驗結果真的好嗎?

不過在那時候我聽說MBTI不過是騙人的玩意,沒有所謂測驗上的效度可言,於是我就單純當成好玩的心理測驗,想說多了解自己一些也無不妥。

就這樣,輾轉這十年我陸續學了不少的工具——占星、解星盤、易經、心理學、歷史、人類起源……我感興趣的閱讀主題幾乎都圍繞著一個命題:「人類到底是什麼?」或者更直白一點:「我到底是什麼?」

說實在話,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這命題這麼的感興趣,包含這幾年也在看佛教對生命的觀點與解方,或許對我來說人生而在世,最具意義的事情就是理解自己,並且與自己共度一輩子吧?

而去年剛好在待業的時期,看到擅長MBTI的心理專家終於要開課程了。雖然因資金困難,百般猶豫不決,最終還是買了MBTI的正式測驗與課程。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這項工具的基礎——理解自己的先天傾向。

首先,我更進一步了解,MBTI比較接近像是測驗我們每個人的慣用思維,好比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,我們第一時間會啟動的功能。

我還記得去年在這份新工作的面試中,我問了老闆一個奇怪的問題:「你覺得你會喜歡要不斷銷售這條路嗎?」

姑且不論老闆怎麼回答,我當下心裡就立刻冒出:「喂!你又在問別人的感受了。」

其實這就是我的先天傾向,喜歡理解他人對待事物的價值觀,其中包含感受、為什麼如此選擇,以及選擇了之後是否滿意自己的選擇。就我而言,當我理解對方的核心價值,我就更能夠理解對方可能在遇到難關的時候,怎麼選擇,如何決定。

至於MBTI是否點出這項慣性呢?我認爲是,MBTI是個理解自己偏好的工具。

但這是否代表MBTI能夠點出我的性格,甚至是我這輩子的選擇呢?答案卻是很明顯的——不是。

對我來說,MBTI比較像是去做體檢,理解哪邊的肌肉比較常使用,以及可能用的比較好的狀況,只是這測驗是針對我們心裡的先天偏好。

同樣以剛剛對老闆的提問舉例,我因為上過課程理解我為什麼喜歡問「喜好、感受」等問題,因為我很想藉由他人的人生經驗,體驗他們的人生一把,即便我知道我不可能真的體驗到,但是只要大概知道感受是什麼,我就能夠想像、理解,甚至加以消化與吸收。

透過MBTI這項工具讓我更加理解這檢視就是我的慣用模式。而這項工具也點出了我的弱點,例如過於耽溺在想像之中,執行力度不佳等問題。

老實說,我這幾年開始撰寫日記的原因,也正是因為想要解決「見樹不見林」的視野盲點,對於細節的掌握希望能有更進一步的提升。比較不再過分依賴感覺,而是查看實際發生的狀況,讓自己了解自己的實際的真實狀況,看見真實的自己並且改動。

回到開頭,老闆娘說可能我工作的時候,像個J人。

某種程度上,這或許是一種稱讚,也可能是慘遭社會毒打之後所呈現的樣貌。

又或者,我真的有慢慢走到那條「執行力終於及格」的路上了吧。